top of page

层叠之旅

该项目由截然不同的两个体块:殡仪馆和垃圾电厂相辅相成。尽管生命周期与废物回收的概念上十分遥远,但其本质蕴含着很多相似之处。当抛弃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我们不仅仅是在探索舍弃物转换为能源这一科学手段的意义,而是旨在更深一步探讨这一过程中的物质跨越时间、穿越层次的转化。


合作伙伴:Suren Sivaram
2020年春季

Layered Journey.png

将“火葬场”与“废弃物”相提并论似乎是个有悖常理的议题。当谈论到人体与垃圾的概念时,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群系中渺小的尘埃,还是能蕴含着更多价值的有机体?与此同时,垃圾只代表被丢弃的残渣,还是能折射出生态循环过程中的美学?纵观历史,我们潜意识里对于遗体和垃圾的抗拒似乎阻止了对于自身内心的复杂性的认知。作为人类,我们不只是机械一般的存在,而是由感性和同情心驱动、为了自身想法而行动的生命体

蠕虫(o).jpg
context

我们的项目地点位于中国雄安。作为一个全新的战略性新区,它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新经济特区,并旨在协助遏制城市扩张与保护生态。此举将有助于逐步淘汰北京的一些非资本性职能,并探索人口稠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模式,重组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布局,并培育新的创新驱动引擎。

场地平面图-01.jpg
网站分析 + 优先 small-01.jpg
网站分析+优先 small-03.jpg
网站分析+优先 small-02.jpg
网站分析 + 优先 small-04.jpg

場地規劃與分析

philosophy

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的保持客观中立,并适量摒弃一些大众价值观的束缚。在深入学习废物转换能源以及尸体处理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明白两者都需要经过层层步骤,并不能简单概括比较。“垃圾”与“人体”所蕴含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逝者虽然再也无法像生者一样走动,但是它成为了蕴含人们对逝者记忆的载体;而垃圾则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本设计以此为原则,在为两个功能分区之间划分明确分界线的同时,也试图寻找其中的关联,将两部分的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呈现

​人体

   进行仪式

死亡

燃烧

被铭记

​生者的记忆中

火化成灰

回归自然

物体

   进行清洁

丢弃

燃烧

再生

能源

无法再生

基础建设(沥青等)

流程图-02.jpg
流程图-03.jpg
program

天圆地方”源于道教传统,至今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基础,影响着建筑以及思想形态。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将传统思想融入到殡仪馆部分流线的设计中,从而使因不同原因拜访这里的人们在走动的过程中完成一次心灵的升华。访客将由走道穿越池塘,从地下的入口进入中心圆厅,并由中心的螺旋缓坡由下而上。穿越了作为等候和休息功能的一楼大厅以后,访者将踏入作为主要仪式功能使用的二楼,其包含家属守灵用的灵堂以及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礼堂。再往上走是半开放式的纳骨区,供人们前来拜山。

axon final final[恢复]-01.jpg

​轴测图

程序.JPG

项目分布

圆形-01.jpg

​动线分布

program diagrams-02.jpg

殡仪馆轴测图

程序图-03.jpg

工厂轴测图

葬礼小插曲-chapel-01.jpg

​守灵

葬礼小插曲-殡仪馆-01.jpg

追悼

葬礼%20vignettes%20-%20骨灰龛-01

纳骨

drafting
底层平面图[恢复]-01.jpg

一层平面

s2.JPG

AA 部分

s1.JPG

BB 部分

路径.png
入口.png
中央庭院.jpg
螺旋
骨灰龛.png
骨灰龛2 .png
墙体剖面copy_1-01.jpg
bottom of page